本文来源于:南方都市报
近日,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、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、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方兴东教授接受南都记者采访。采访稿首次刊登于《南方都市报》
现刊出采访内容,以飨读者。
1994年4月20日,中国正式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。30年后的今天,一群中国互联网的推动者、参与者、观察者相聚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乌镇,追忆、总结、展望。活动现场,南都、N视频记者采访了“中国博客之父”、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、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、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方兴东。他认为在这个节点回望初心很重要,希望更多人了解互联网丰富的内涵。
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、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、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方兴东
1994年4月20日,中国开通64K国际专线,与国际互联网接轨,运行TCP/IP协议,能够使用当时互联网上的所有功能,因此称为全功能连接。随后,新浪、搜狐、网易等中文门户网站,带领中国初代网民接触了互联网世界。
2002年,清华大学博士生方兴东将国外的Blogger(网络日志)网站形式引进中国,并取名为“博客”,让每个网民都能创建自媒体,成为中国互联网Web2.0阶段的标志性应用。
今年4月20日,方兴东向南都记者谈起这段创业经历,感慨于这个高度契合自身旨趣的应用,在中国互联网上释放了远比它在海外更大的作用力。只可惜在当时,“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”。
后来,从业界回归学界的他,曾担任汕头大学教授、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国际互联网研究院院长、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、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等职,现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、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。
在“中国互联网30年”的节点上,他提议更多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,一起来研究互联网发展史,从而使更多中国人了解互联网丰富的内涵。
“今天说起互联网,我们似乎天然地认为是一种商业,实际上互联网从1969年发展至今,有很长一段时期没有考虑赚钱,它的发明者和使用者遵循着开放、平等的价值观,希望人类社会变得更好。这恰恰是互联网最宝贵的精神,也是它能产生革命性影响的真正原因。”方兴东对南都记者谈到,互联网在中国创造了很多价值,但一些公司对商业性的过度追求,近年来也制造了“二选一”等垄断行为、隐私侵犯、网络诈骗等问题,有很多教训。
方兴东称,“期待下一个30年,中国互联网走出原来的一些迷思,更多地发挥出它真正的价值,那么中国借助互联网这个浪潮,就能够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。”